我要參展

鄭景康影像雙年展、任錫海、浙江紀實和新峰計劃、廣西藝術展……| 本周值得一看的展覽(20231220)

分享:

首屆中國·中山鄭景康影像雙年展即將開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任錫海用500幅作品回顧50年攝影歷程;第五屆浙江紀實攝影大展探討“附近”;”蒙古馬精神“走進中國美術館;深港兩地攝影家深圳河主題攝影展覽,用影像的方式述說著深港兩地的發(fā)展歷程;2023廣西藝術作品展覽,描繪各族群眾的豪情壯志;北京攝影人張潔用鏡頭聚焦北京中軸線……

觀物盡意

李舸心山水影像藝術展

 640 (7).jpg

本次展覽展出作品選自李舸《桂海游居》《涇川應道》系列。“桂?!敝鹩诠鹆?,卻不限于桂林山水,代表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巔;“涇川”因孕育出中國文化獨一無二的載體——宣紙,是人類發(fā)明之極。李舸將二者相融,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觀物取像”的哲學、美學觀點融入創(chuàng)作過程,創(chuàng)新性的用影像藝術再現(xiàn)了古人對山水之美超乎視覺的審美意境。

展覽開幕式當天,還將舉行主題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文明與當代影像表達》專題研討會,數(shù)十位國內攝影家、知名學者、媒體人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代影像表達語境之下,如何發(fā)揚以山水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其引向更具學術水準和思想深度的未來。

展出時間: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20日

展出地點:深圳龍崗區(qū)坂田手造文化街九月藝術館

首屆中國·中山鄭景康影像雙年展

640 (5).jpg

中山籍“中國攝影大師”鄭景康是中國攝影界的泰斗級人物,是中國革命攝影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是1942年出席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唯一一位攝影界代表,為中國攝影的發(fā)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屆中國·中山鄭景康影像雙年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在新時代更好地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用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充分發(fā)揮攝影藝術的引領作用;圍繞“中國人·中山人”的形象塑造,探討并激發(fā)影像在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形象中的積極作用,打造以肖像攝影為特色、以城市推介為目標的重要影像文化品牌。

展覽內容包括“跨越時光的凝視”主題攝影展:鄭景康作品《大家風范》、郝遠征作品《鏡像人生》、李賀作品《時代楷?!?;使命:廣東中山籍紅色攝影家趙烈、蔡尚雄、盧鋒攝影作品展;時代面孔:來自《中國攝影報》的100幅肖像攝影展;“偉人故里 美麗中山”全國攝影大展;紅色傳承:2023中山鄭景康攝影訓練班學員作品展等。此外還有以“時代的觀看——文化興城與攝影戰(zhàn)略”為題的學術交流活動。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23日—2024年1月15日

展覽地點: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中山市文化館、中山紀念圖書館 

青島人

任錫海攝影五十年紀程展

640 (6).jpg

展覽立體回顧任錫海50年的攝影歷程,近500幅作品分列大殿、西廂、東廂三個展區(qū),大殿由32個“青島故事”疊合而成,多維呈現(xiàn)任錫海鏡頭下青島人的生活變遷,其間既關乎隱含在時間內部的城市變動,也關乎人對這些變動的感知與參與;西廂展 區(qū)集中呈現(xiàn)的是任錫海的生命之作“十號大院”,統(tǒng)合了風貌、生息、母親、面孔、孩子、離別六大板塊,將在影像中追憶熱氣騰騰的里院生活;東廂則把鏡頭對準了任錫海的好友——雕塑家徐立忠,鏡頭漫過四十年的人生歲月,以101張照片鋪陳友誼和深情。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6日-12月31日

展覽地點:青島市美術館 

“重塑附近”2023第五屆浙江紀實攝影大展

640 (2).jpg

本屆浙江紀實攝影大展以此為原點,以“附近”為突破口,回應了紀實攝影在浙江的探索與思考?!案浇奔却碇锢砜臻g中的相對近距離,也代表著知覺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與價值,包含著個體的生活、故事、體驗、心境。展覽中,20位入選攝影師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觀看生存的空間,尋找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個體與歷史等之間的物理與情感連接,使被忽視的日常和遺忘的文化傳統(tǒng)等得以延續(xù),以影像的方式重塑了消失的“附近”。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9日-2024年1月12日

展覽地點:衢州美術館2/3展廳

(衢州市柯城區(qū)衢州市文化藝術中心D座) 

“日新為道”浙江攝影新峰人才作品展

640.jpg

此次展覽展出了400余件2022年入選“新峰計劃”青年人才的作品,既可見青年藝術家觀照現(xiàn)實,謳歌時代與人民之情懷,也可見抒發(fā)內心,體悟社會與人生之表達;既可見賡續(xù)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之自覺,也可見譜寫當代華章,探尋藝術道路之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透過“新峰人才”的創(chuàng)作和成長軌跡,可以體會到青年藝術家“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的思考與實踐,更可感受到浙江文藝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用明德引領風尚的使命與擔當。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20日-12月30日

展覽地點:浙江省文化會堂(浙江展覽館)  

蒙古馬精神——內蒙古美術攝影作品展

640 (1).jpg

本次展出作品來自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的優(yōu)秀作品、內蒙古美術館藏精品,以及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攝影家協(xié)會特邀作品。展覽分“馳·吃苦耐勞”“騁·一往無前”“奔·不達目的絕不罷休”3個版塊,以蒙古馬形象為底色,立足內蒙古各族兒女扎根北疆大地,在各個歷史時期接續(xù)傳承蒙古馬精神的生動實踐、感人事跡和重要成就。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6日-2024年1月2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第九屆廣東青年攝影家作品展

微信圖片_20231219141141.png

呈現(xiàn)入選“星河展”的十大青年攝影家朱洪波、邱活、武珊珊、何挺、招力行、林穎軒、鄭丹萍、房昭娛、謝煒鵬、曹雪琴面對新技術、新觀念等因素的挑戰(zhàn),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思考,摸索探究,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0日-12月27日

展覽地點:廣東佛山市文化館 

“小河彎彎向南流”

深港兩地攝影家深圳河主題攝影展覽

微信圖片_20231219141213.jpg

今年恰逢深圳羅湖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成立38周年,在深圳河源頭——梧桐山下,以深圳河為主題的攝影展覽,展出了100余件深港兩地攝影家的作品。這些作品記錄了深圳河兩岸的新舊風貌,用影像的方式述說著深港兩地的發(fā)展歷程。每一張照片都如同一塊歷史的拼圖,拼湊出深圳與香港的滄桑巨變,讓人深感時光流轉,歲月如歌。這條古老的河流如同一條紐帶,連接著深圳與香港兩地的過去與未來,見證著兩地的繁榮與發(fā)展。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5日-12月25日

 展覽地點:深圳市梧桐山文體公園廣場

2023廣西藝術作品展覽

640 (1).png

旖旎的山水風光、獨特的民族文化,火熱的生產建設、蓬勃的鄉(xiāng)村新貌、人民的幸福笑臉……經過評選, 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工藝美術4個門類共800件佳作從近萬件投稿中脫穎而出并展出。這些作品描繪各族群眾的豪情壯志,抒寫中華文脈的綿延賡續(xù);映照田間地頭的豐收喜悅,鐫刻民族團結的生動圖景。這是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動實踐,是落實“兩個結合”的實際行動,也是八桂兒女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新時代、謳歌英雄的藝術交響。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8日—2024年2月

展覽地點:廣西美術館二、三、四樓展廳 (逢周一閉館) 

第四屆廣西北部灣當代攝影展

640 (3).jpg

本屆攝影展的主題是《新像·心向》,即新的影像,心中向往的影像。在三十組作品中,既有客觀記錄的傳統(tǒng)紀實,但更多的是表達作者思想、觀點和內心情感的當代攝影作品。既有單純的攝影藝術,更有和繪畫、工藝、行為、裝置相結合的綜合藝術作品;有傳統(tǒng)的影像,也有最新科技的AI成像;并且還有濕板、藍曬、鐵銀、范戴克、手工上色等古典工藝影像和寶麗來移膜拼接技術。總之作品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極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6日-12月31日

展覽地點:南寧市百益上河城藝術中心  

和諧之道

《國家地理》雜志鏡頭中的經典自然影像

640.png

本次展覽精選了近二十年來《國家地理》雜志最具代表性的80幅自然影像經典,分別從大地、水底、眾生和微觀世界的角度,進入地球自身的光影奇境,帶領大家認識和保護身邊的每一處生命奇跡,領會這大自然中萬物和諧共生之道。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15日-2024年2月29日

展覽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12號展廳 

一路向北

張潔”北京中軸線“影像記錄攝影展

640 (4).jpg

10多年間,北京攝影人張潔行走在京城南北、皇城內外,以貫穿中軸線上的著名歷史地標性建筑為脈絡,試圖用真實、自然、平和的鏡頭語言,記錄下“中軸線”上,當下人們的生活場景,希冀于情景交融中讓“中軸線”有筋有骨、有滋有味、有血有肉。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22日-12月28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東城區(qū)鼓樓園

照片說明:2023年3月24日,景山公園萬春亭下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lián)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